2009年糧食產量估量供略大于求 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xù)托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滕曉萌 北京報道
油菜籽的價值走勢正在困擾著當局。“此刻眼看油菜籽就要收了,但我們對付本年的收儲政策,是姑且收儲照舊當局儲蓄,仍然沒有定論”。 4月1日,國度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在第十二屆中國糧食論壇上暗示。
最壞的大概是,油菜籽重走大豆老路,在當局托時價的扭曲政策下,以后形成“國產賣國度,入口賣企業(yè)”的怪圈。
對付中國的油菜籽行業(yè)來說,這原來應該是一個柔美的春天。
國度糧食信息中心宣布的3月最新預測顯示,2009年中國油菜籽播種面積70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50萬公頃,估量產量1300萬噸,較上年增長120萬噸,增幅10.2%。湖北、安徽、江西等主產區(qū)播種面積皆大幅增長。
可是當地企業(yè)卻對此示意漠然,因為業(yè)界公認的究竟是:“國度本年必定會繼續(xù)托市收購。”
2008年10月20日,國度發(fā)改委公布,按照國務院常務集會會議精神,為確保農民增產增收,促進糧食和農業(yè)出產,盡力組織開展首要農產物收購,在油菜主產區(qū),按每市斤2.20元的價值向農民收購油菜籽,充分食用植物油中央儲蓄。
而當時,環(huán)球油料作物和食用油都在一連下跌中,世界大部分處所油菜籽收購價值不敷2元/斤。
到今朝為止,國度發(fā)改委根據這一價值,總共從油菜主產區(qū),分兩次收購了100萬噸油菜籽。
而油菜籽加工的企業(yè)發(fā)明,他們陷入了兩難的地步:食用油的價置魅正在急劇下跌,若是他們以國度托時價收購,必將呈現吃虧;另一方面,若是以低于國度托時價的價值收購,沒有農民會賣出油菜籽。
低價的海外油菜籽,由此進入了中國企業(yè)的視線。
據中國海關統計,本年1-2月,中國共入口油菜籽345738噸,同比增長79.63%。而今朝到貨價保持在3400元/噸閣下,比國度托時價值低了1000元/噸。
“本年1-6月,中國入口油菜籽就大概高出150萬噸,高出客歲整年的總量。”益海團體油脂貿易總監(jiān)涂長明在前述論壇上暗示。
益海團體是今朝中國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yè),涂長明說,曾經有安徽加工場向他詢問,是否可以收購當地油菜籽,但核算后發(fā)明,收購將導致每噸吃虧七八百塊錢。
“我們此刻都是直接到口岸拉貨,本年不會收購國產油菜籽了。”湖南金健植物油有限公司供儲部長羅貽錦向本報記者暗示。他的公司,往年均勻每年收購2-3萬噸國產油菜籽。可是若是根據國度的托時價值,每噸菜油吃虧可達4000元閣下。
此前業(yè)界有說明以為,為了保持農民的不變預期,本年的國度托市收購價值,將保持在2.2元/斤乃至以上。這樣由于價值倒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