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安踏體育一直穩(wěn)坐中國第一體育用品公司的寶座,更不知道的是,它早已成功躋身全球體育用品公司前四,與阿迪、耐克、安德瑪并列。
不僅狂甩其他運動品牌幾條街,安踏體育更是以837億元的市值,超越海瀾之家(420億市值),成為國內市值最高的服飾零售集團。
從小作坊到品牌零售商 ,安踏2017上半年賣了73億
1991年,丁世忠(安踏集團董事長兼CEO)在自家制鞋作坊門口掛上了“安踏”的品牌標志,當時他家鄉(xiāng)的幾千家鞋廠都在做海外貼牌,安踏是第一個提出要做自己品牌的福建鞋企。
此后的十余年的時間里,安踏進入到了品牌批發(fā)模式,完成了從生產到品牌批發(fā)的構建,并著重在二三線城市滲透。2007年,安踏體育赴港上市,成為首家赴香港上市的福建系體育用品公司。
然而,北京奧運會后國內體育用品行業(yè)爆發(fā)庫存危機,此后近三年整個行業(yè)都遭遇了衰退,在當時的行業(yè)老大哥“李寧”都面臨著銷售下滑的拐點時,丁世忠開始帶領安踏“從品牌批發(fā)向品牌零售轉型”,抵御行業(yè)低谷的危機。
從那之后,安踏不僅完成了對李寧的全面超越,更是邁入了屬于自己的時代,2015年,安踏全年營收突破百億,成為首家進入“百億俱樂部”的體育用品公司,創(chuàng)下收入利潤歷史新高。
在營收、利潤高漲的背后,除了市場戰(zhàn)略的不斷調整,和安踏在質量上的研發(fā)投入也是分不開的。2004年安踏成功簽約贊助CBA,丁世忠希望上場的CBA球員都能穿上安踏的球鞋,卻被以“安踏的鞋不舒服”為由拒絕。夜不能寐的丁世忠轉年就投資3000萬元建了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以創(chuàng)新驅動質的飛躍。
8月中旬,安踏體育發(fā)布了其2017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安踏銷售額73.23億元,凈利潤為14.51億元,分別同比上漲了19.2%、25.92%,毛利率更是提升至50.6%。
這份上市十年的答卷,顯然是讓丁世忠滿意的。目前安踏開拓了多品牌戰(zhàn)略,除了要守住性價比的市場外,其對于高端市場品牌的探索大多通過收購來完成。
“買”來各種中高端品牌,仍在尋求更多的海外收購
丁世忠曾在媒體報道中介紹,通過不同品牌組合及其針對不同客戶群的市場布局,安踏覆蓋了從大眾到高端市場、從功能性到時尚休閑體育用品、從成人到兒童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滿足了各種細分市場的特定需求。
目前安踏旗下有三大品牌:安踏、FILA(以及FILA KIDS)和Descente。安踏定位大眾市場;FILA定位中高端時尚運動市場,瞄準中高端客戶;Descente是高端的戶外運動品牌。
進軍中高端、國際市場:收購FILA的中國專營權和商標使用權
2009年8月,安踏以6億港元收購了百麗國際旗下運動品牌FILA在中國的專營權和商標使用權,負責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推廣及分銷FILA中國商標的產品。此舉也被看作安踏體育宣布進入全球市場的標志性動作。
這一場收購事件后來被證實是一場雙贏。在被安踏收購前,F(xiàn)ILA在中國市場業(yè)績疲軟、拓展不力,被收購后,F(xiàn)ILA開始回歸時尚路線,并請來高圓圓、舒淇等明星代言來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安踏通過FILA一改曾經的低端市場印象,在高端運動品牌路線和國際品牌效應上有所彌補。
如今,F(xiàn)ILA已經從虧損業(yè)務成長為安踏集團最重要的業(yè)績驅動力之一,營收占比已經達到全集團的20%。
進軍戶外運動市場:拿到Descente內地獨家銷售業(yè)務
2016年,安踏與日本Descente,以及ITOCHU Corporation子公司伊藤忠合資成立公司,三家公司按照6:3:1的出資比來占股。
安踏體育在這次事件中出資1.5億元,拿到了在中國內地獨家經營帶有Descente商標的產品設計以及銷售業(yè)務的特權。據(jù)悉,Descente以其在功能性面料、防水、保暖技術的積累,在滑雪溜冰等領域享譽全球。
2022年冬奧會即將舉辦,安踏打造高端滑雪體育品牌似乎有著不錯的市場前景。
半年報顯示,安踏體育集團旗下大眾品牌安踏的店鋪數(shù)達到9041家,加上高端品牌FILA及Descente,店鋪數(shù)合計達9931家。
收購Sprandi、kolon,還要收購PUMA?
如果說收購FILA和Descente是安踏在中高端市場發(fā)力的舉措,2015年收購了英國戶外品牌Sprandi則是安踏在中低端市場國際品牌方面的彌補。
Sprandi自身定位于中低端市場,在東歐、俄羅斯、南非等地區(qū)知名度很高。有媒體報道稱:“俄羅斯是安踏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有了Sprandi的品牌地位和經銷網(wǎng)絡,對安踏的國際化戰(zhàn)略有顯著貢獻。”
2017年2月,安踏集團在發(fā)布年報的同時公布收購了韓國品牌kolon——“公司全資附屬ANKO、和Kolon合資方與公司為成立合資集團訂立合資協(xié)議,合資集團的業(yè)務主要為在地區(qū)內獨家經營與從事營銷、銷售及分銷帶有Kolon Sport IP和商標之若干范疇的產品。”
也就是說,除了安踏、FILA、Descente三大品牌集群外,安踏也在收購其他國際品牌來豐富自己的業(yè)務線。
其實,在2015年安踏集團營業(yè)額突破100億元之后,丁世忠就表示會尋求更多的海外收購;2017年3月,安踏宣布已籌資37.9億港元,擬作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與國際體育品牌的收購及合作機會。
與此同時,今年4月份以來,北美運動品牌PUMA即將被收購的消息頻傳,瘋傳安踏有可能會將其收入囊中。一直以來,北美市場都是運動品牌的天堂,但被阿迪、耐克等品牌分割占據(jù),PUMA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如果安踏將其拿下,離真正的“全球化”又進一步。
國產運動品牌復興?國際運動品牌圍剿
同樣是在香港上市的運動品牌,其他國產品牌的市值遠沒有安踏的高。截至2017年8月21日,李寧市值127.6億、特步國際僅69.94億。
然而,此次不止安踏,李寧也在半年報中披露了漂亮的成績:2017年上半年收入39.96億元,同比增長11.10%。據(jù)悉,361度雖然未發(fā)布半年業(yè)績,但預計其一季度及二季度收入均有單位數(shù)增長。
各品牌業(yè)績和毛利率的上升,似乎都預示著國產運動品牌市場的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