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收藏網訊 中國每年出版40多萬種圖書,是美國的兩倍,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也是名符其實的“第一庫存大國”。僅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2012年的全國圖書庫存總值達884.05億元。同期銷售額是693.59億元,扣除不占庫存的課本200億元,賬面上的存銷比接近2:1。實際上,很多出版社的存銷比甚至超過4:1。
按國際慣例,圖書行業較為合理的存銷比是1:1,可見中國出版界的庫存比例是多么大。一個問題便由此而來:如此龐大的庫存,最終都去了哪兒?
去向1. 切三刀:舊書翻新
初聽“切三刀”,可能很多人以為是手術用語。其實出版界的“切三刀”也算是做手術,不過是給書做“整容手術”:將書脊外的三面各切一刀,換掉舊書的書名、封面和版權頁,除去書邊沿上的磨痕和塵灰,將舊書徹底翻新。
“切三刀”的核心是書的再策劃。封面、書名肯定要換,原則上也應該換書號。但是,有些出版社或民營出版商為了省錢,不換書號,只換封面、書名。結果,翻新后的書,封面上的書名和版權頁上的書名對不上。只換封面、書名而不換書號的“切三刀”書,實質上還是舊書,很不受發行渠道歡迎,所以很多出版社“切”書時還是“忍痛”換了書號。
很多“切三刀”的書上市后還能取得良好的市場表現。如,把《牛奶可樂經濟學》切成《一分鐘讀懂經濟學》;把《少有人走的路》切成《永不說放棄》;把《療傷的對話》切成《安慰的藝術》;把《聽懂德魯克》切成《德魯克最后的演講》等。這些書原本有幾千甚至上萬冊的庫存,“切三刀”再策劃后,全都一售而空。
當然,業內也有一些沒操守的“切法”,對書進行過度翻新和再包裝。很多讀者在網上看到同一作者出了很多書,買回家一看,好幾本都是內容一樣的書,只是書名、封面換了而已。尤其是外版書,翻新的頻率更是高得嚇人。很多外版書在五年的版權周期內,連續翻新過七八次之多,導致有些讀者時常質疑自己是不是買了盜版書。
去向2. 論斤賣:低折扣出售
并非所有“切三刀”的書都能獲得良好的市場表現,很多書被切過兩次甚至三次,依然留有大量的庫存。當這些庫存成為真正的死書時,出版商就要考慮其他的處理辦法了。在眾多處理庫存的辦法中,低折扣出售曾經是很多出版商的重要選擇。
所謂低折扣出售,一般指的是將書以一折或兩折的優惠價,成批賣給書販子。這些書販子中有很多都是當年以盜版起家的。在上世紀80、90年代圖書銷售的黃金時代,他們靠盜版賺得盆滿缽滿。到了當代,盜版利潤越來越薄,有些人則干起了“倒賣圖書”的生意。
如果你以為街邊那些“五元店”、“十元店”乃至“論斤賣”的書店里,把書像白菜一樣堆成小山賣的,都是盜版書,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這些書里不但有正版,而且為數不少,多是轉賣的低折扣書。很多學校的小書攤、街道旁邊騎三輪的書販子,也都是從這些渠道獲得書的。
去向3. 等回購:
有些書能出版就不是為了出售的
中國出版界還有一個奇觀,就是一部分書之所以被生產出來,不是為了在市場上賣出去,而是為了回購。比如那些有宣傳性質的圖書,尤其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多語種版本的書。這些書出版后,基本上都留在了庫里。鑒于其對 “做出了貢獻”,國家會以比較好的折扣回購這部分庫存。
很多出版商將書的定價定得很高,印出來扔到庫里,專門等著政府回購。筆者的一位朋友曾經運作過一本英文書,印出來后只發行了幾百本。年底給國家報庫存時,多報了幾千本,結果很快就收到了半價回購的單子。為趕時間,后來不得不讓印廠連夜加印。由于時間太緊張,書脊的膠都是用火烤干的。
去向4. 捐獻:館配給“希望小學”“農家書屋”
除了政府回購外,為“農家書屋”、“職工書屋”、“社區書屋”、“希望小學”圖書館等地方配書也是處理庫存的很好辦法。很多為跟風而做出的垃圾書,搖身一變成了“館配”圖書。還有一些書是出版單位在有補貼或沒補貼的情況下捐贈給各種圖書館或農村書屋的。若有補貼,出版單位則名利雙收;即使沒有補貼,出版社也因此獲得了聲譽,是較為低廉的廣告行為。
筆者的一位朋友曾經負責把庫里的勵志、經管庫存書,用換了書名的新封皮包裹一下,捐獻給了西部中小學的圖書館。雖然這是捐贈圖書,但卻是十足的欺騙。孩子看書名封面以為適合自己閱讀,但打開卻發現讀不懂……
當然,政府回購、補貼捐贈、“館配”等處理方式僅限于國有出版單位,是靠體制力量給出版單位開的小灶。
去向5. 化紙漿:
由書籍變回紙漿,是對出版最大的諷刺
處理庫存最為傳統也是最為常見的方式是報廢化漿。一些積壓了很多年的舊書,無法“切三刀”翻新,低折扣出售也沒有人要,捐都捐不出去。這時,出版商多半會考慮將其報廢。這種處理庫存的方法,仍然是目前出版機構最常用的。
確定化漿之前,出版單位會派專人將書的封面撕掉,然后將這些被撕掉封面的書以一千多元一噸的價格賣出。這些書被當作廢紙拉走,最終化為紙漿。
雖說化漿是最常見的庫存處理方式,但很多出版單位會延遲化漿處理。圖書在庫里可以算是出版單位的資產,一旦化漿處理了,資產會馬上縮水。所以,國有單位處理庫存的周期遠比民營出版單位長。
對書來說,報廢化漿也是它們所能得到的最慘烈的下場。整個庫房滿地碎片,封面撕爛,整齊的書籍變成一片狼藉,場面極為不堪。筆者有位朋友曾經參與處理單位的庫存,回來后很感慨地說,以后再也不想做書了。從紙漿到紙再到書籍,最后又化成了紙漿,這個輪回是對出版最大的諷刺。
結語
如何處理庫存圖書,報廢化漿算是國際通用的處理方式。但切三刀、論斤賣、等回購、搞捐獻卻是國外同行甚少聽聞的中國特色。從國外經驗看,發展數字出版與按需印刷是解決庫存問題的最優辦法。
(來自騰訊文化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