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磚上清楚地刻著責任人名字。
這些“城磚樓”用了大量的明城墻磚。揚子晚報記者 李沖 攝
“在秦淮區尚書巷附近,最近由于征收拆遷,意外發現了一些用明城墻磚砌成的居民樓,磚上還刻有磚文,城磚數量驚人。”昨天,有南京市民在網上發帖爆料。隨后,揚子晚報記者趕往現場探訪,發現共有5幢用城墻磚建成的老房子,它們大概建于上世紀50年代。對此,南京城墻管理處的專家稱,這一帶的墻磚的確是600年前的明城墻磚,數量預計在三萬塊左右,已在“監控”范圍內,近期將入場進行城磚回收。據悉,這個地塊的城墻磚數量,達到現有庫存一半多的量。 揚子晚報記者 李 沖
網友發帖
拆老房子時驚現老城磚 擔心遭到毀壞呼吁保護
昨天,南京一市民在網上發帖稱,由于征收拆遷,在秦淮區尚書巷發現幾棟老居民樓,樓體全用城磚砌成,城磚上還有明顯的“府、提調官”等標志,整棟樓高兩層,初步估計用磚達數萬塊。發帖人表示,這一帶面臨拆遷,很多居民擔心寶貴的老城磚會因為機器的介入而遭到損毀,呼吁文物部門前來勘查登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這些銘刻著明城磚特有標志的文物歷經600多年的風雨,十分可貴,值得我們加倍保護。”發帖人發出的深情呼喚讓很多人為之動容。
記者探訪
5幢樓都用了城墻磚 當地居民還不知其價值
昨天下午,揚子晚報記者到現場尋找這處由城磚建造的老房子。輾轉尋覓,終于在解放東路與八寶東街交會處,發現了網友所說的城磚老樓,此處位于尚書村,外圍有兩棟老居民樓,被改成了門面房,都是兩層小樓。這些門面房以南及后面,還有另外三棟老樓房,義烏回收庫存鞋,附近有人在忙著卸門窗等木制品。就是這5幢樓是用墻城磚砌起來的。從這些房子側面沒有被水泥和白灰遮蓋起來的地方,可以明顯看出來是由帶有磚文的青磚堆砌的。城磚上有著各種細小的文字,書包, 背包, 休閑袋等成品箱袋收,寫著類似于“吉安府”、“提調官”、“造磚人”以及各種姓名等標志。
一位姓侯的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并非這里的原住居民,只是租了店面做服裝生意。侯女士對這個樓房是否為城磚建造其實并不太知道。另一家小賣鋪的阿姨說,在這里賣東西已經二十多年了,雖是自己的房子,但不記得是什么時候蓋的,“那些上年紀的人可能知道的多一些。”
在八寶東街修理自行車的潘大爺是南京的老居民,也一直住在這附近。他對記者說,附近很多房子都是城磚建的,大概建造于上世紀五十年代,這一帶的磚來自于拆城墻的磚,那時從月牙湖光華門到通濟門一帶的城墻都被拆除了。“那時候的人們也沒有文物保護意識,但是現在引起了文管處的重視,在2002年拆遷的時候,他們就曾經派人過來回收城磚。”潘大爺說,現在文管處每天也都有人過來看進度,等拆遷辦的人將瓦片以及窗戶等拆完之后,專業的回收人員就會過來拆這些磚。“那些瓦片不是文物,是后來建造的。”潘大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城磚的歷史價值,或者不重視,當年這里并不是門面房,后來將房子變成門面房,要開窗戶、開門等,估計也損壞了不少城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