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根據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很多服裝品牌的業績遭遇大幅下滑,不少曾很受歡迎的服裝品牌紛紛面臨虧損、關店、滯銷庫存。例如某服裝品牌2019年上半年關店2400家,預計虧損5.4億元。這也暴露出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的一個弊端:多品類、多品牌來實現規模擴張的粗放模式表現出了很大的局限性。當規模效應無法繼續驅動業務增長時,服裝品牌的出路在哪?
過去電商最常用“多品類,多品牌”的群狼戰術,他們似乎想盤下14億中國消費者。但隨著消費市場的成熟,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成本、庫存壓力攀升,銷量持續下滑的局面,所以早期規模效應的策略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市場,服裝企業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從寬度需求挖掘,收購庫存帽,到細分人群的縱深需求挖掘,做好有標簽屬性人群的縱深服務。
之前國內某知名運動服飾品牌也遭遇經營危機,外來品牌與國內品牌的內外夾擊,讓其差點就倒在了庫存上。最后門店收緊,電商清庫存,加快庫存動銷,現金流盤活,走出了困境。所以面對多方壓力,企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自己推向萬丈深淵;但處理得當,則尚有一線生機。
今年6月,知名研究機構艾瑞咨詢發布國內首份庫存電商報告——《2019中國庫存電商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庫存電商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1500億;以愛庫存為代表的S2b2C模式的庫存電商平臺正成為服裝企業的“救星”。他們用庫存電商的方式,加快貨品流轉,提升售賣、資金回籠等方面的效率。
愛庫存的S2b2C模式通過社交的方式達到聚合移動流量的目的。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愛庫存的流量裂變和銷售速度都是行業頂尖水準,務求讓品牌方能實現即時、高效的轉化,利用流量提高產品銷量。
學會洞察消費需求,精細化經營,是現在服裝企業自救的關鍵因素。而降低成本,快速清庫存,是服裝企業續命的唯一途徑。最后想跟品牌商說一句:未來的品牌肯定不是巨無霸,也非全品類,義烏回收庫存輔料,更多的則是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