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歌力思再下一城 海外收購撬動 國產服裝轉型之路?)
繼收購德國女裝品牌Laur l、美國輕奢品牌Ed Hardy、法國設計師休閑品牌IRO后,深圳歌力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再度出手,以3700萬拿下美國華裔設計師品牌VIVIENNE TAM中國大陸運營權。
8月8日,深圳歌力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與薇薇安譚時裝有限公司的股東Peony Power Limited簽署了股權收購協議。VIVIENNE TAM產品涉及服裝、手袋、飾品、香水、鞋子等。
日前,歌力思集團董事長夏國新在雙方的發布會上表示,“我們之間有很深的信任度,這種合作基礎非常牢固。”
此次收購是夏國新所要構建的“中國高級時裝集團”的一部分。
歌力思(603808.SH)自2015年4月22日上市以來,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從歐洲買到美國,是近兩年國內服裝品牌在海外“買買買”的活躍分子。海外收購與自有品牌歌力思、線上品牌唯頌,初步建立起覆蓋多品類中高端服裝的品牌體系。
“可能外界覺得歌力思速度比較快,但其實我們是非常保守的,上市之前的二十年只做了一個品牌。”夏國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前后是完全不一樣的平臺和邏輯,上市之前是用今天的錢做未來的事情,上市之后可以用未來的錢做今天的事情。只有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平臺進行運作才有意義。”
過去十年,服裝產業并不是中資出海的常客,但隨著近年來國內服裝行業告別粗放增長,持續低迷及轉型壓力下,海外并購正成為國內企業尋找新增長點的機會。
并購邏輯
收購VIVIENNE TAM后,歌力思為其規劃的運營思路是:未來該品牌定價預計與Laur l品牌相當,設計主要依托于VIVIENNE TAM本人及原有團隊,公司將配備設計輔助團隊,并負責中國區渠道建設及營銷等具體運營事務。
今年12月預計開設首家位于北京SKP的門店,明年計劃開設10余家直營門店。“考慮到該品牌主要以直營模式開拓,預計前期仍有費用投入,但因該品牌已在國際具有較高知名度,且設計團隊開支無需大量投入,該品牌的孵化費用整體預計少于Laur l品牌。”公司方面稱。
歌力思的并購之路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年9月,歌力思上市后第一次出手,收購德國高端女裝品牌Laur l,擁有其在中國大陸地區獨立設計權、生產權和銷售權。2016年4月,歌力思獲得輕奢潮流品牌Ed Hardy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的品牌所有權。同年6月,歌力思與復星旗下基金聯手拿下IRO控股權,2017年IRO進駐上海。
收購VIVIENNE TAM后,歌力思表示將持續推動集團國際化的配置和資源整合,義烏回收庫存鞋,拓展歌力思中國高級時裝集團的“版圖”。
對于各個品牌之間的運營和整合,歌力思在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表示,“公司目前運營的品牌除主品牌ELLASSAY是中國高端女裝外,其他同為國際化知名品牌,都是高端到輕奢檔位。從風格上來說,VIVIENNE TAM在國際上被認可程度較高,有利于公司未來的格局擴張。”
整合之外,歌力思目前交出的成績也比較好看。
2016年歌力思實現營業收入11.32億元,同比增長35.53%;扣非后凈利潤1.86億元,同比增長26.91%。2017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40億元,同比增長88.37%,線下業務營收占整個主營業務收入的96.46%;凈利潤為6031.19萬元,同比增長153.15%。
收購的品牌中,Laur l品牌2017年第一季度店鋪數量增加并實現營業收入1859.64萬元,單一季度營收超過去年全年營收的一半。
2016年度,Ed Hardy品牌運營主體唐利國際實現營業收入3.70億元,同比增長65.92%;實現凈利潤1.40億元,同比增長218.78%。
“這些投資的內在邏輯是每一項都符合歌力思 高級時裝品牌集團 的戰略,聚焦時裝領域和高端品牌。”夏國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所以我們沒有做奢侈品也沒有做大眾品牌,做好設計和服務,這是我們能力范圍的事情。”
具體來說,歌力思并購有五項原則:一是并購標的創始人和核心團隊值得信任;二是擬并購標的是否與公司現有品牌有明顯協同性;三是標的核心管理團隊有獨立運營能力;四是標的核心品類業務有業績增長空間,有望成為所在領域的主導;五是擬并購標的有合理的估值。
轉型之路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服裝市場經歷了兩位數增長,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服裝市場,現時市值接近3000億美元。
同時,由于外國品牌不斷進入,中國服裝品牌的龍頭地位受到了挑戰,市場份額被不斷侵蝕。中國市場排名前60名的品牌中,中國品牌的合并份額在2016年下降到59%,低于2011年的64%。目前的行業領先者主要是國際品牌,如優衣庫、阿迪達斯、杰克瓊斯,占據了頭五名中的三個位置。
國產服裝的轉型之路一直看上去頗為艱難,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打法。
“我仍然看好實體零售。”在此前一場聲勢浩大的品牌升級戰略發布會上,美邦服飾創始人周成建表示,將繼續調整渠道布局,不僅在一二線城市,更會在三至五線城市,逐步推向各類購物中心等新興零售渠道。
更多的品牌商和零售商選擇在數字化轉型上下功夫。據供應鏈軟件商JDA與PwC發布的報告顯示,78%的中國受訪零售高管表示,明年將繼續加大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投資。
還有如歌力思、山東如意、七匹狼等品牌,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2016年4月,山東如意以超過10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法國輕奢品牌SMCP集團的多數股權,后者旗下Sandro、Maje和Claudie Perlot三大服飾品牌因此成為“如意系”;國內男裝品牌七匹狼近日宣布以3.2億元投資設計師品牌Karl Lagerfeld的中國運營實體,獲得KLSH在大中華地區的商標使用權,七匹狼方面表示這將為其打開輕奢服裝領域的窗口,義烏回收庫存輔料,創造新的利潤點。
收購國外品牌似乎是目前多家公司喜歡的打法之一,但如何完成與自有品牌的融合與提升,從而形成規模效應,依舊是各品牌面臨的難題。
夏國新表示,在以前中國服裝行業粗放增長的市場環境下,跑馬圈地,只要開店就能賺錢,“但一旦銷售放緩,單店下滑,數量越大虧損面可能也越大。所以近幾年我們沒有大力擴張,而是不斷調整,業績主要來自于單店業績增長。”
在短期壓力下,“我看好中國服裝市場,消費升級在服裝方面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夏國新認為,中國企業一方面需要系統提升自身品牌的影響力,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海外并購幫助國內企業引入優質的品牌和設計資源。中國企業熟悉消費者、渠道和供應鏈,同海外品牌與運營經驗相結合效果好;從財務角度看,海外成熟市場的資產估值相對國內市場而言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