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不好,大家都在有意無意地開始更多地關注、討論庫存問題了,無數的企業甚至是著急了。都說庫存是萬惡之源,庫存是浪費,庫存是犯罪,庫存決定了公司的生命線-現金流,庫存也決定了公司的ROA-資產回報率等等。壞事變成了好事,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危機,最終轉換為國人對“庫存”的危機意識,這不能不說不幸中的萬幸。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著手控制庫存、降低庫存呢?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相信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人說應該努力提高市場預測的準確性;
有人說應該跟供應商多做一些VMI-供應商管理庫存;
有人說我們應該學會停產,不要做的太多等等。
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背景,面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環境,出發點不一樣是可以理解的。
我的觀點是,降低庫存,從倉庫開始。
倉庫自古以來就是個“藏污納垢”之地。
需求與供應鏈、物流管理的所有結果-無論好壞,都體現在倉庫里面。
那么,如何“從倉庫開始降低庫存”呢?
第一:盤點庫存數據-INVENTORY DATA ACCURACY庫存控制的首要任務是先搞清楚自己手中有多少東西。
帳物不符是導致重復采購、呆滯或者無計劃的停線的根本原因。
作為高級管理者,你對倉庫有多重視,就說明你對庫存有多重視。有事沒事的,多到倉庫轉轉,收購男女服裝,收購外貿服裝,收購庫存服裝,隨即抽查幾個物料,順手盤點一下,跟系統(五金erp系統或者手工帳)對一下,看看結果如何?
如果都能對的上,收購庫存皮具,再抽查幾個,總有對不上的(看你庫存數據準確程度高地)!
對不上的,就要分析原因,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原因可能是五花八門的:
-物料被生產部或者供應商甚至是客戶“臨時借走”了
-帳面沒有入庫,實物入庫了,或者相反
-物料放錯地方了,沒有按照庫位、貨位堆放
-來料短缺或者供應商多送了
-錄入錯誤
-莫名其妙-丟失了?被盜了?
第二:看FIFO-先進先出
大多數的行業是要求做到先進現出的,如果你發現有一個物料沒有做到先進現出,為什么?
-人為原因?疏忽?
-沒有及時正確地執行EC-設計變更?有沒有呆滯產生?
-生產部退料?為什么?生產計劃改變?為什么要改?客戶訂單減少?為什么?
-有物料品質問題?生產半成品、成品品質問題?有沒有及時做出MRB決定?
-如果客戶訂單減少或者產品出現品質問題,我們是否需要調整主生產計劃-MPS?是否需要重新RUN MRP?計劃員是否知道?
-設備出了問題?產能受影響?
第三:看收貨GR-GOODS RECEIVING收貨時間的長短似乎并不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關鍵的問題是今天一共收了多少貨?
是否都是按照PO要求的時間、數量到貨、收貨的?
-有沒有早交貨的?急料?為什么急?生產提前?客戶訂單PULL IN?還是供應商早交貨?采購員是否知道?
-“早交貨”是否是應該PUSH OUT的,而沒有成功的?為什么?
-有沒有今天該到(到期PO清單)而沒有到的?采購員、計劃員是否知道?生產是否已經排產?為什么?是否影響近期的出貨?
-供應商的貨為什么沒有OTD-ON TIME DELIVERY?供應商的產能問題?品質問題?我們是否沒有及時給供應商預測或者PO?
第四:看出貨、發料-GI-GOODS ISSUANCE按照生產計劃,今天總共應該發多少料到生產線(無論是PUSH還是PULL)?
實際發了多少?是否有缺料?
-生產計劃是否是批準的?成品、半成品還有多少?為什么還要生產?
-是否所有的料都應該發?(那些貴重物料)WIP是多少(系統記錄、實物)?已有的WIP能否滿足今天的生產計劃?為什么還要申請?
-物料短缺的原因是什么?生產計劃提前?為什么?供應商沒有OTD?為什么?
-短缺的物料,系統記錄是多少?原材料庫位是多少?WIP是多少?是否有MRB?
由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通過分析、分解、觀察倉儲活動,你幾乎可以發現供應鏈管理的所有主要問題-從需求的管理,到排產,生產管理,再到采購、供應商的管理以及倉儲本身的管理。這些問題如果都能夠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庫存問題基本也是可以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