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從中國、中國臺灣、韓國、越南1月較量一致的出口示意看,環球貿易依然處于安穩狀態。
第二,入口大超預期,大宗價值身分影響并不大,重要入口品確實是在放量。
第三,縱然思量到12月份入口增速偏低,歸并12-1月,則歸并增速依然有18.7%,仍高于趨勢值。
第四,我們判斷入口偏強背后有三個原因,一是內需至少不弱;二是人民幣升值敦促大宗入口;三是國內限產。
第五,年頭數據真空,但從入口、重卡、信貸、地產成交的情形看,今朝中國經濟需求端并不差。
第六,市場擔憂的不是當前經濟,而是其它三個邏輯。
第七,分子和分母的競走成為一個主線。2018年宏觀根基面不差,但邏輯不像2017年那么純粹,這會增加資產價值短期顛簸性。
正文
從中國、中國臺灣、韓國、越南1月相比擬力一致的出口示意看,環球貿易依然處于安穩狀態。1月出口增速11.1%,高于客歲整年的7.9%,略高于客歲12月的10.9%。這一數據略超預期。春節錯位并不是一個完美的表明,我們知道,雖然客歲1月是春節,但現實上由于當月是超預期示意,現實上基數并不低。2月基數較量低,預計到時出口增速會有躍升。
而且值得留意的是,韓國出口增長22.2%,越南出口增長33.1%,中國臺灣出口增長15.3%,均好于前值。這顯示當前環球貿易處于安穩狀態。
從景氣指標來看,庫存拉桿箱包,發家經濟體需求今朝還不錯。1月美國ISM制造業PMI略有放緩,但仍在59.1的高位;歐元區制造業PMI略有放緩,但仍在59.6的高位;日本制造業PMI繼續上升,至54.8。三個地區的非制造業PMI均在上升區間。
我們在2016年Q4提出2017年是環球貿易蘇醒元年,今朝來看,至少2018年年頭貿易依然處于景氣區間。
入口大超預期,大宗價值身分影響并不大,重要入口品確實是在放量。1月入口增速36.9%,大幅超預期。
有一種表明是同期大宗商品價值上行導致含價的“出口額”增速上升。但現實上并非云云,從大宗入口品來看,1月入口均價上升幅度最明明的是原油,入口均價上漲13.8%;制品油,入口均價上漲6.7%;未鑄造的銅,入口均價上漲15.2%。我們把這幾塊扣除去,入口增速的改觀不外1個百分點閣下。
而且同期鐵礦砂、煤、大豆的入口價值都是顯著下行的。
入口確實有廣泛放量,比如金屬加工機床是1.02萬臺,根基上是已往幾年內的一個次高點;原油4064萬噸,增長19.6%;銅44萬噸,增長16.1%。
縱然思量到12月份入口增速偏低,歸并12-1月,則歸并增速依然有18.7%,仍高于趨勢值。另一個需要思量的究竟是12月份入口增速較低,只有4.5%;本月在部分意義上包括著對上個月入口不敷的修補。但歸并之后增速為18.7%,依然高于10月和11月的17%,以及2017年整年的15.9%。
我們判斷入口偏強背后有三個原因,一是內需至少不弱;二是人民幣偏強敦促大宗品入口;三是國內限產。入口偏強背后的究竟一則是至少內需不弱,否則種種產物不會廣泛性地入口強勢。除大宗品外,機電產物入口增速也達37.1%,包羅適才我們提到的金屬加工機床的入口高位。
二則大概和人民幣偏強有關。1月人民幣升值了3%,企業有動力在人民幣較為強勢的階段擴大入口。1月紙漿的入口增速達60%。
三則和國內環保限產有必然干系。比如鋼材入口119萬噸,增速比客歲上升明明;煤炭入口量2781萬噸也是已往幾年內的新高。
年頭數據真空,但從重卡、入口、信貸、地產成交的情形看,今朝中國經濟需求端并不差。1-2月處于統計口徑數據的真空期。但從一系列非統計局口徑的跟蹤數據來看,今朝情形似乎并不差。
一是代表基建的重卡。1月國內重卡市場共約銷售種種車型9.8萬輛,比客歲同期增長18%,環比客歲12月增長48%。
二是代表融資需求的信貸。雖然今朝尚無信貸數據,但草根調研的情形是信貸大概不差,且市場一致預期(WIND口徑)也不低。
三是代表大宗原質料和家產端產物的入口,如前所述,示意相比擬力強勢。
四是30城房地產日均成交量,1月日均44萬方,2月第一周日均40萬方,客歲1-2月別離為41萬方和38萬方。
另外,1-2月日均發電耗煤和增速均較量高;高爐開工率要略高于12月。這一系列數據和PMI(制造業PMI切合季候性,綜合PMI走平)也大抵較量吻合。
市場擔憂的不是當前的經濟,而是其它三個邏輯。從經濟根基面來說,并不支持市場呈現過于強烈的重估。那么,市場擔憂的顯然不是當前的經濟,而是其它幾個邏輯:
擔心點之一:經濟好,通脹上升,利率抬升。美國的時薪數據創幾年新高意味著充實就業情形下,勞動力本錢開始上升,這是通脹抬升的先兆。于是環球成本市場開始負向攻擊。畢竟,美債收益率若是被通脹抬上去,正常利差邏輯之下,環球利率都不會太低。本質上說,產出缺口缺效應-通脹-利率是一個擔憂的線索。
擔心點之二:經濟好,政策會敦促一輪超預期的去杠桿和擠泡沫。以往的一個履歷規律是,經濟壓力大,政策會平衡增長和結構調解;經濟壓力不大,政策更大力大舉度會敦促調結構、防風險、擠泡沫。今朝的經濟數據似乎顯示政策不消存在太多關于增長的擔心,現實上,我們看到這一邏輯下的一些信號確實也在呈現,比如GDP開始擠水分,政策開始放風去杠桿,房貸利率開始上漲。
擔心點之三:今朝經濟好,但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當局去杠桿影響基建,住民去杠桿影響地產,后續經濟壓力會慢慢加大。當前經濟較高的景心胸內生了一些約束點。比如偏強的人民幣后續會影響出口;當局敦促金融去杠桿和防風險大概會影響基建融資;若是后續節制住民加杠桿,將會影響房地產。經濟壓力大概會在1-2個季度后有所加大。